裙子,是當今廣新竹買房大女同胞喜愛的著裝。特別是炎炎夏日,穿一套顏色淡雅的裙裝,不僅給人以清涼舒適之感,而且能更好地顯示出女性特有的輕盈與丰姿。
  裙子,在我國可謂源遠流長。在遠古時代,我們的先祖們為禦寒冷,用樹葉或者獸皮連在一起,並稱之為“裙”,東漢經學家劉熙在《釋名·釋衣服》中記載:“裙,群也機車借款”,就是說所謂的“裙”,就是把許多小片樹葉和獸皮連接起來,而這則可謂是裙子的雛形。
  相傳在四千多年前,黃帝即定下“上衣下裳”的制度,褐藻醣膠規定不同地位的人著不同顏色的衣裳。那時的“裳”,就是“裙”。《五代實錄》中說:“古所貴衣裳連,下有裙隨衣色而有緣;堯舜已降,有六破及直縫,皆去緣;商周以其太質,加花繡,上綴五色。蓋自垂衣裳則有之,後世加文飾耳……隋煬帝作長裙,十二破,名仙裙。”這裡的“破”是指“裙”衣的皺褶,從中我們完全可以看出裙子的演變。
  漢代時,裙子便流傳開來。從近些年出土的漢代陶俑、舞伎俑所著服飾來看,那時人們的著裝是上衣甚短,裙子usb甚長,且都有皺褶,即所謂“褶襇裙”,類似如今朝鮮人的裙裝。漢代經學家劉歆所著的《西京雜記》和與名將伶玄合著的《趙飛燕外傳》中,都記載有漢成帝皇后趙飛燕的故事:趙飛燕身穿雲英紫裙,裙裾飄飄;鼓樂聲中,在太液池畔翩翩起舞,恰時大風突起,身若輕盈的燕子被風吹起。成帝忙命侍從將她拉住,沒想到驚慌之中卻拽住了裙子。皇后得救了,而裙子上卻被弄出了不少褶皺。可是,起了皺的裙子卻比先前沒有褶皺的更好看了。從此,宮女們競相效仿,這便是當時的“留仙裙”。爾後,這種褶裙流入民間,受到民女的青睞。
  魏晉以後,裙子的花色式樣不斷增多,除了普通的長裙之外,還有絳色紗復裙、丹碧紗紋雙裙、紫碧紗紋雙裙、丹紗杯文羅裙等,這是裙裝從單裙向雙裙發展的開端。十六國時期,又出現了“間色裙”,梁代沈約在《宋書·羊欣傳》中記載:王獻之當吳太守時,曾趁羊欣睡覺時,在羊欣的新白絹裙子上題書數幅而去。羊欣本善書,得此真跡,書法大有長進。隋唐以後,裙子的樣式基本承襲了南北朝時的風格,間色裙仍為人們普遍採用,但長度比前代有明顯增加,有的還增加了裙幅,使裙子更加抗癌食物蓬然豐滿,用料上也多採用綾羅綢緞,更顯得瑰麗多彩,又被稱之為“襦裙”。初唐時流行的紅色裙子,被稱為“血色輕羅碎褶裙”,後來陸續出現黃色、綠色等更加鮮艷的裙子。大詩人白居易的《小曲新詞》一詩就描繪了紅裙少女在明月下的情景,使人感悟到月色和裙色的相映生輝:“紅裙明月夜,碧殿早秋時;好向昭陽宿,天涼玉漏遲”。而詩人孟浩然的《春情》一詩則把長裙的風姿摹寫得曼妙無比:“坐時衣帶縈纖草,行即裙裾掃落梅”。王昌齡的《採蓮曲》一詩比喻羅裙和荷葉一般青翠,猶如在湖光山色中繪就一幅絕妙的畫捲:“荷葉羅裙一色裁,芙蓉向臉兩邊開;亂入池中看不見,聞歌始覺有人來”。
  時至宋代,裙子承襲了唐代的襦裙,併成為日常生活中的主要服飾,只是色彩上以素雅為主,並出現了六幅、八幅、十二幅的形式,而且褶襇更多,紋飾也更加多彩,有彩繪的,有染纈的,有作銷金刺繡的,有綴珍珠的……其中以色彩艷麗的石榴裙最負盛名,而紅色裙則成了歌舞歌伎的專利。此時由於受少數民族服飾的影響,裙子的衣襟形式可左可右,以右為主。在裙子中間的飄帶上常掛有一個玉制的圓環飾物——“玉環綬”,用來壓住裙幅,使裙子在人體運動時不至於隨風飄舞而有失優雅莊重之儀。到少數民族執政的遼金元時期,漢族所用裙式基本上沿襲宋代遺制,而少數民族的裙裝則較多地保留了本民族的特點。如遼金時期的契丹、女真族,大多穿一種襜裙,顏色以深暗為主,上繡連枝花木,周身折為6襇,通常穿在團衫之下。
  到了明代,裙子的形制又恢復了漢族傳統習俗,繼續保存了唐宋時的特色。曾風靡於唐代、宋代成為歌舞歌伎專利的紅裙再度流行。但為了區分等級,朝廷規定民間只能用紫色、桃紅、綠色等淺淡顏色做裙裝,民間只好在花樣和形式上創新,因而民間裙裝花式繁多、品種各異,有的裙子和現代人的裙子已無多大區別。明成化年間,京城時興一種“馬尾裙”。據說這種裙子始於朝鮮國,裙式蓬大,舒適美觀。官至兵部方郎中的陸容在《菽園雜記》對此有著詳細記載:傳入京師後,京師人多“買服之”。由於最初能織做者很少,因而價錢昂貴,只在一些富商貴公子中流行。以後商家及販售者增多,於是“無貴無賤,服者日盛”。至成化末年,連朝官亦“多服之者矣”。
  清朝時,由於貴族的壓迫,漢族“上衣下裳”的制度被破壞,裙子基本退出男裝領域,但廣大漢族婦女仍沿襲明朝的服裝。清代初期的裙子仍保存著明代的遺俗,有鳳尾裙、月華裙等式樣。後來隨著時代的推移,也有許多新型的裙式問世,式樣也越來越多,有在裙上裝滿各種飄帶的,走起來更加飄逸;有的在裙幅底下綴以無數小鈴,行走時叮噹叮噹響個不停;也有的在裙幅下繡滿水紋,隨人的行走一折一閃更加美觀。到清朝後期,穿裙者漸少,這與當時的禮節和規定有關。無論老太太和少奶奶,即使家居也要整整齊齊,否則被認為輕薄無禮。在家一般著黑色的裙子,式樣為褶襇裙,裙幅家居為六幅,會客為八幅。清末民初時,紅裙子是一種禮服,要夫婦雙全者才可以穿著。夫婦之間,只有正室可以穿紅裙,姨太太則不能夠穿紅裙。
  如今更是裙子的世界,一年四季都可以發現穿著裙裝的漂亮女士,特別是夏天,連衣裙、超短裙、吊帶裙隨處可見,花的、粉紅的、淡綠的、杏黃的,五顏六色,讓人看到女性朋友的端莊大方、輕鬆活潑和飄逸灑脫。至於說我國少數民族女子的裙裝更是五彩繽紛,豐富多彩。如苗族婦女的百褶花裙、仡佬族婦女的三截長統裙、彞族婦女的大褶花裙、維吾爾族婦女的艾蒂絲長裙、傣族婦女的筒裙、畲族婦女的圍身裙以及柯爾克孜族的連衣短裙、基諾族的合縫短裙、哈尼族的摺疊短裙等等,各具魅力,特色鮮明,有的顯得朴素大方,有的顯得洗練簡潔,實實在在地為廣大婦女增添了青春活力。
  文/袁文良  (原標題:百花爭艷話女裙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hrobq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